
凿壁偷光的主角及故事简介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承县(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匡谈村)人。西汉经学家、大臣。在位期间以《诗》著称,成为西汉大学问家。
其故事讲述了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诗》者的过程。故事中描绘了他如何凿墙偷光,借读《诗经》,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学典故:
匡衡的著名寓言讲述他在壁前立立艰难之际,用刀开洞引得邻家光亮,以读明灯之书。邑人有贤述,便到他处,协助作雇工,却未求回报;令其以身试学,主与之从事。
译文
西汉时期,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诗经》。背着书本时,忽然看到东边墙壁透出一线光亮。他立即站起来,走到墙上一看,原来是邻居的灯光明亮照进去了。于是,他向 wall 剥洞一开,墙缝大了一些,光亮也明亮起来。他凑着那盏明灯读《诗经》。
匡衡就这样努力读书,在家中没有蜡烛照明的情况下,邻家有灯光明亮却照不到自己,《诗经》的书就被他在暗处读到了。
这则寓言不仅赞扬了匡衡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勤奋好学的精神,也为我们树立了刻苦读书、追求学问的榜样。
启示
这篇寓言讲述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一件事。它赞扬了他勇于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勤奋的学习精神;同时教会我们刻苦读书,为后人留下好的榜样。
出处
此成语故事出自自由汉代人刘歆的东晋葛洪辑抄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卷二。
原文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有学问的人。
注释
(1) 匡衡:西汉经学家。
(2) 恐怕服:指折服。
(3) 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4) 邑人:谓同县的人。古时“县”通称为“邑”。
(5) 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 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 与:帮助。
(8) 佣作:被雇佣劳作。
(9) 偿:值,指报酬(回报)。
(10)怪:奇怪的。
(11) 道尽:尽。
(12) 尽行:终于。
(13) 大学:有学识的人。
(14) 愿:希望。
(15) 资给:资助,供给。
(16) 得:得到。
(17) 陡峭:鞋子。
(18) 读:解人颐。
(19) 劝服:折服。
(20) 舍服:折服。
(21) 诗经:此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2) 听:听。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