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启动阶段:改革家与发起者
校本课程开发是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变革,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育选择。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课程领导通过自身角色的转变,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支撑变革的策略。
领导角色的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被动者到参与者:最初作为“启动者”,课程领导可能对整个过程抱持怀疑态度,认为仅仅进行一次培训是不够的。但随着对变革的认识日益深入,她开始认识到需要有更多的人参与这场变革,例如部分教师和学生。这种转变体现了课程领导由传统的“ initiator”向新型的“参与者”的转变。
2. 从传统者到创新者:在最初的尝试中,课程领导可能更多地依赖于传统的理念和方法。但随着变革的深入,她逐渐认识到需要更多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来推动校本课程的发展。这种转变标志着课程领导由过去的“传统者”向新型的“创新者”的转变。
二、推行阶段:推动者与扶持者
随着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的需求进一步扩大,课程领导的权力正在逐步向更多的人倾斜。
幂的下放与自主驱动:
1. 权力下放,自主驱动:在这一阶段,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开始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不是单纯地跟随现有的理念。这种自主性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研培并举,多元沟通:
2. 研培并举,多元沟通:学校通过多种渠道传递信息,包括教材、培训会议等,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推进。这种多元化的方式帮助教师更好地参与变革,并实现了校本课程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的发展。
资金扶持,适当激励:
3. 资金扶持,适当激励:部分教师在获得必要的科研基金支持后,能够进一步引领和带动更多教师共同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这种激励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也为课程改革带来了更多的“亮点”。
三、成果阶段:评价者与推广者
随着校本课程开发的不断推进,学校也在通过多种方式总结和推广这些成果。
关注多元视角,全面评价:
1. 关注多元视角,全面评价: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校本课程开发的结果都得到了充分的关注和评价。这种多元化的方法确保了评价的全面性。
搭建交流平台,积极推广:
2. 搭建交流平台,积极推广:通过学术会议、交流活动等形式,校本课程开发者们分享他们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更多的参考和启发。
通过以上三个阶段的共同推进,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校本课程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学校课程改革从传统的“被动者”向现在的“主动者”转变,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也增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水平。这种变革也为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